• 东西巷商业街官方网
  • 东西巷商业街官方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西巷资讯 >

穿越历史风云:正阳东西巷迎来“新生”

发布时间:2016-04-27浏览:1565次来源:未知
2013年8月1日,正阳东西巷保护修缮整治改造项目正式开工。经过近三年的持续修缮和建设,昨日,东巷正式开街,与逍遥楼、靖江王府连成一片,成为桂林市中心新的经典历史文化街区地标。有关东西巷的历史往事,再一次被人们提起

2013年8月1日,正阳东西巷保护修缮整治改造项目正式开工。经过近三年的持续修缮和建设,昨日,东巷正式开街,与逍遥楼、靖江王府连成一片,成为桂林市中心新的经典历史文化街区地标。有关东西巷的历史往事,再一次被人们提起———

4月26日晚,东巷举行开街仪式后,市民与游客感受东巷的“新生”。

4月26日晚,东巷举行开街仪式后,市民与游客感受东巷的“新生”。记者唐侃 摄

  位于王城脚下的东西巷,“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

  千年桂林城的历史,发源于独秀峰下。桂林的老文博专家张益桂,将这些给记者一一娓娓道来。

  今天的桂林市有史以来就始于独秀峰下。唐武德年间李靖在独秀峰前筑城建署,首创桂林城池。此后,宋元以来,桂林的城池建设始终是在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根据史料推断,从桂林市有城市建设工程以来,独秀峰下一直是桂林的政治中心。

  从文献资料来看,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靖江王府修建成,东西巷所处的位置一直是靖江王的宗庙与社稷坛所在,专门用以供奉天地先祖。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林哲博士在其专著《桂林靖江王府》对桂林靖江王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论证分析,现存的王城城墙为王府宫城城墙,其外围还有一圈萧墙包围着王府地界,萧墙以内,外人是进不去的,萧墙的范围差不多到解放东路了,没有什么东西巷。靖江王城先后经历了14代靖江王,明朝覆没,后来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清顺治九年(1652年),农民军李定国的军队攻克桂林后,孔有德将有250多年的靖江王城烧得只剩下残基。在经历了此番变迁以后,这里才开始有老百姓在城墙边上居住。也就是说,东巷的形成跟王城的建造整整差了一个朝代。

  王府被毁5年后,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将这座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从这里走出了4位状元、585位进士、1685位举人,堪称读书人的福地。这也标志着王城本身性质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政治中心”转变为“文教中心”,使其在城市功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一直被延续到了今天。

  然而,近代以来,正阳东西巷真正有名人走出,史上可考的只能追溯到“兄弟翰林”龙朝言、龙朝翊的父亲龙寅绶为龙家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于光绪三年(1877年)带着他年幼的4个儿子和一个已17岁的长孙龙泽厚,举家搬迁到桂林东巷定居。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发迹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一直到解放前后,不到80年。

  1000多年来,独秀峰下就是桂林这座城市政治、历史、文化的发源处,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人们生命最深处的记忆。而位于王城脚下的东西巷对普通的桂林市民来说,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也很沉重。

  1982年,桂林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当时这在广西是唯一的。按照申报时的硬性规定“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就像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员邓云波所说的,虽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古街区”命名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桂林的东巷街区难以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古街区”,但是这是桂林城区目前仅存的、房屋年龄最长的成片街区,完全称得上是“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

改造后的正阳东巷焕然一新。
改造后的正阳东巷焕然一新。记者唐侃 摄

  抗日战争中,曾经繁华的东西巷几乎全部遭焚毁

  据对东西巷颇有研究的专家们说,明代时东西巷曾为皇家祠庙,专门用以供奉天地先祖。明朝覆没后,这里便成为了百姓眼中的“宝地”,人人都想在此沾沾皇家的福气。加上明清时期主要交通工具是水路航运,正阳东西巷又紧邻漓江,巷子作为中轴,成为了商贾之路的核心部位,一度聚集了大批商贾。他们南来北往,挑担买卖,给巷子带来了人气和财气。巷子的历史,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一度达到了鼎盛。

  然而,这两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巷子却逃不过日军进犯后的劫难。

  1944年11月1日开始,日军向桂林发起了大规模进攻。10天过后,也就是11月10日,桂林城池全部陷落。这10天,两万多国军将士浴血奋战,血水流入漓江,江水都染上了一层悲壮的暗红。据史料记载,1944年11月9日,日军对桂林城发起了总攻后,其位于北门的12门100毫米加农炮和16门150毫米加农炮向王城、象山一带急袭10分钟。次日,敌军12中队在中正桥(现解放桥)附近登陆成功。日军进入盐街后,对东门展开了攻击,王城受到了极大牵连,巷子里的房子和宅院均被烧毁,成为了一片废墟。尽管在战后人们又回到了东西巷重建家园,但巷子的元气早已大伤。1945年桂林光复后,桂林城市开始向南扩展。

  被媒体称为“一个了解桂林胜过了解自己的乡土名人”和“桂林通”姚古先生介绍,桂林的老城当从北伐时开始拆起,几乎绝大部分被毁于抗战时期的桂林保卫战。桂林保卫战之前的桂林基本上还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貌。抗战爆发后,桂林所有的楼亭台阁、庙宇祠堂基本被毁尽。

  广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唐凌教授在其《桂林抗战损失及调查研究工作的基本估计》论文里这样写道:“财产损失方面,仅房屋一项就非常严重。据1944年桂林市政府统计,全市屋宇为52500余间,除数处僻静乡区不计外,(抗战后)所余屋宇不足百分之一,‘如此浩劫,诚属桂林有史以来所未有’。”那么按照这个数据算下来,桂林城市抗战后完好的房屋不足500间(民国三十八年版的《桂林市年鉴》载:剩余房屋471间)。

  翻阅2012年1月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桂林市档案馆编撰的《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记忆》一书的资料图片,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阳门前瓦砾遍地,被毁房屋上的木头横陈,房屋的墙壁坍塌,西门桥、中山北路、解放东路的房子几乎都没有屋顶,只剩下一面墙。以此推测,正阳东西巷一带会好到哪里?网友“訾洲柚子林”说“听上一辈的说,躲日本人回来后,桂林是一片焦土,所以我们小时候住的大都是竹泥巴房,好一点的是木板房。”

航拍改造后的东巷。

航拍改造后的东巷。记者唐侃 摄

  破旧衰败的东西巷,成为城市的“百衲衣”,迎来修缮改造

  桂林光复后,不少人在东西巷内买了地皮,建起了房子,有的用于自住,有的则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

  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城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正阳东西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特别是2000年以后,作为位于市中心地段的巷子,东西巷的现状与干净、整洁的市中心格格不入。巷子的破旧衰败,主要原因是其本身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比如巷内电路混乱,五颜六色的电线从人们头顶拉过,有的还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在打雷、刮风时是十分危险的。巷道狭窄,消防车无法通行,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形成“火烧连营”的惨剧。巷子内的民居多为旱厕,没有地下排污水管,得定期请环卫工人来清理污物。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巷道内的污水经常外冒,居民行走极为不便。雨天就更糟糕了,由于没有下水道,雨水将污水全部冲至巷道内,行人只有踩着砖块跳着行走,旱厕的污物也会随水漂移,行人只有掩鼻而过。此外,房屋年久失修危机四伏,安全隐患随处可见。

  更为可惜的是,有一些老房子的主人早已不知所踪,房屋几经转手,租给了流动人口和外来居民做食品“作坊”,高耸的大小烟囱熏黑了斑驳的粉墙。不少乱搭乱建的石棉瓦棚、晾衣竹竿,从高处俯瞰下去,小巷俨然就像披着一件“百衲衣”一样。这样的正阳东西巷,让知晓东西巷历史的人痛心不已。

  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大批旧城改造项目将陆续开展。2013年,桂林市政府将正阳东西巷修缮整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13年8月1日下午,正阳东西巷保护修缮整治改造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随着赵乐秦一声令下,正阳东西巷改造正式启动。

改造前的正阳东巷。

改造前的正阳东巷。通讯员邓云波 摄

  专家观点: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一项重大举措

  打造桂林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街区

  1965年8月,28岁的钱宗范研究生毕业后,从山东经上海来到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本部,在东华门城门外的一间平房里住了下来。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在钱宗范的记忆里,桂林市区留下来比较完整的老建筑就是榕城饭店和张永发布店,后来陆陆续续都被拆掉了。桂林东西巷及周边的建筑,清代的很少,大多是民国初年及解放后才修建的。这些建筑大多经过反复修补,各种建筑混在一起,可以说值得保护的并不多。

  在全国,像北京的琉璃厂、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山塘街、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等,都是在修缮改造的基础上,极其成功地将传统和现代融合,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应。钱宗范认为,还原古巷风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恢复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老字号商铺、会馆、戏院等建筑,将东西巷打造成为桂林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街区。

  钱宗范说,东西巷的保护修缮是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完善城市区域功能,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修缮文物、传承历史和培育开发旅游业态的有效途径。

  集中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做纪实摄影和地方文化历史研究的邓云波一直关注着桂林的东西巷,因为它地理位置比较特别:在王城旁边,桂林市中心。桂林的历次城市大改造,一直都没有动到这一块。

  2013年,东西巷开始准备改造后,邓云波和一些朋友就去东巷拍摄、采访,进行口述历史和史料的挖掘,最后出版了《桂林城最后的老巷:2013影像档案》一书。这本书系统地把东西巷的一些历史文化进行了考证,比如说它是何时形成的,有哪些历史文人名人的故居,等等。

  在采访的过程中,邓云波发现,因为老巷这么多年来没有修缮,东西巷的生活环境恶劣,环境设施落后,项目改造显得十分急迫。

  他说,市委、市政府启动对东西巷修缮改造和逍遥楼重建,使得这一片形成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展示了桂林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使得桂林的历史不只是人们口中述说的历史,而是在市中心一眼便可看到,切切实实展示出来。这样的连片展示,对旅游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桂林日报记者景碧锋 实习生蒋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