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巷商业街官方网
  • 东西巷商业街官方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西巷资讯 >

正阳东西巷修缮改造是推倒古城还是还原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17浏览:1116次来源:未知
东西巷的改造,也意味着传统市井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此消逝,像这样街坊邻居之间坐下来相互聊天的情景以后是难得一见了。记者景碧锋摄8月1日,桂林市正阳东西巷保护修缮整治改造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正阳东西巷改造正式启动。

东西巷的改造,也意味着传统市井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此消逝,像这样街坊邻居之间坐下来相互聊天的情景以后是难得一见了。记者景碧锋摄

8月1日,桂林市正阳东西巷保护修缮整治改造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正阳东西巷改造正式启动。

image.png

image.png

从今年2月启动房屋征收工作到8月1日举行项目开工仪式,这近半年时间里,关于正阳东西巷的话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6月初,市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地段房屋修缮整治的拆迁工作正式开始后,关于东西巷的每一点动向,都会在网上引起翻天的巨浪。那么,东西巷的修缮整治改造是网络上评论的“掀倒一座真的古城,建成一座假的文物”,还是在修缮改造中“修旧如旧”,还原应有的历史和记忆?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让我们走进正在拆迁改造中的东巷。

东巷的拆迁中,十几栋老房子被保留下来

“你不保留,我就不搬。”55岁的胡先生顿了下接着说:“说实在的我不愿意把老房子交出来,你不知道在修缮老房子的时候购买一块老青砖就花了5块钱。但是老巷子也是要改造的,我们要顾全大局。我搬出去的要求就是能把这座老房子完整地保留下来。说对东巷没感情是假的。况且再不保留就没了,拆掉了它,你一辈子都是罪人,我们应该让这些东西保留下来,作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点缀。”从小喜欢建筑的胡先生在东巷住了近30年,结婚生子,如今儿子都27岁了。胡先生后来在东巷开了一家名为“东巷二十号”的咖啡店,极力保留院落里的老房子、木地板和楼梯。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在搬迁中跟别人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政府答应了胡先生的要求,于是他搬迁了。截至目前,353户已经全部实现了和谐搬迁。

那么,东巷目前还有剩余的建筑存留么?是不是所有的老房子全都被推倒了?

8月4日下午,记者从正阳门前东巷的入口处进入,先看到保留下来的东巷34号,这是两层小青瓦式的桂北民居,其房屋靠南,有部分是木式架构的。再往前走,就看到28号的“广东会馆”,很窄,青砖拱门,感觉很有韵味,但已经破旧不堪。继续往前走,东巷22号均是砖木结构、小青瓦、风火墙的桂北古民居,有一定古意。9号岑家大院残留的最后一栋建筑是五开间二层楼房的宏大结构,耸立的粗大木柱、梁枋以及檐口精致的雕花都极具特色。20号为整个东巷保存最完整的历史建筑,正房均为二层砖木结构,二楼完好的走廊,小青瓦硬山屋面,清水砖封火山墙,呈四水归堂的合院格局。

截至8月4日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只要稍有一些古意和可取之处的建筑几乎都被保留了下来。但保留下来的房屋大多残损破旧。从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组提供给记者的“东巷历史地段建议保留建筑清单”上,东巷的2、4、9、10、14、16、20、22、24(其为清末民初的两面山墙)、28、34号及江南巷4号已经按照专家意见进行相应的原址整体保留,此外,江南巷1号迁移保留了青石大门及院墙,江南巷12号保留了门头。东巷7号原址恢复,记者见到了相关悬挂的指示牌。据秀峰区政协副调研员、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组的副组长何琼羽介绍,仁寿巷古井及井台已经采取措施保护。

在文物的级别分类上,文物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和不可移动文物四类,不可移动文物在文物保护上同样适于文物保护法,原则上不能拆除,只能做修缮保护。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在前几年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东西巷共有四处建筑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分别是现在东巷的2号、7号、16号和20号。其中,东巷2号、16号和20号被鉴定为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传统古民居,东巷7号在普查时被鉴定为桂林市少见的民国时纯欧式建筑,后因年久失修倒塌。据当时评估材料显示:四处建筑的总体状况较差,木结构有的遭腐蚀损坏;西式建筑的吊顶、圆柱也部分残破;由于大多古民居供多户人家使用,环境状况较差,民居的产权在同一门牌号内既有私产又有房地局产权。

而另一方面,如同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员邓云波考证后所说的东巷9号岑家大院剩余局部的木结构、木雕、石柱础等保存丰富,且应该是清末的原物。在目前整个东巷街区来说,是最早的历史文物之一,应予以严加保护和收藏;相应的仁寿井为古井,有传闻明末就有此井(未查实,但起码清同治年间已存在),建议修缮并保护。

至于西巷的改造,也已纳入规划,但目前暂时还没进行。

东巷在改造中拆掉的是文物么?

然而,面对改造中的东西巷,网上争议此起彼伏。有网友说:“又要拆真古董,建假古董了。”持此观点的不在少数,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目前在全国也是广泛存在的,市民及网友的质疑和担心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么东西巷改造真的是在拆真文物,建假古迹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应了解桂林旧城旧貌和东西巷一带的历史,及其对文物和老建筑的历史如何界定、判别。

关于桂林城的改造,被媒体称为“一个了解桂林胜过了解自己的乡土名人”和“桂林通”姚古先生撰文从两方面指出: 一、桂林什么年代的旧城旧貌才值得惋惜?二、那个真正值得惋惜的旧城旧貌是什么年代消亡的?

姚先生分析到,桂林的老城当从北伐时开始拆起,几乎绝大部分被毁于抗战时期的桂林保卫战。桂林保卫战之前的桂林基本上还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貌。抗战爆发后,桂林所有的楼亭台阁、庙宇祠堂基本被毁尽。

翻阅2012年1月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桂林市档案馆编撰的《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记忆》一书可以为姚先生的话找到相关佐证。

1944年5月,日本侵略者为打通从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攻占长沙,直逼广西。桂林城防司令部接连发布疏散令,强令居民疏散。城防司令部以“扫除视野障碍”为目的,下令拆掉一些房屋,后以至纵火烧屋。大火连烧几天,许多房屋化为灰烬。1944年11月9日,日军对桂林城发起总攻后,用加农炮向王城、象山一带袭击十多分钟。日军进入盐街后,对东门展开了攻击,王城受到了极大威胁,巷子里的房子和宅院大多被烧毁,成为了一片废墟。

广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唐凌教授在其《桂林抗战损失及调查研究工作的基本估计》的论文里这样写道:“财产损失方面,仅房屋一项就非常严重,据1944年桂林市政府统计,全市屋宇为52500余间,除数处僻静乡区不计外,(抗战后)所余屋宇不足百分之一,‘如此浩劫,诚属桂林有史以来所未有’。”那么按照这个数据算下来,也就是说到了抗战后完好的房屋不足500间(桂林市年鉴 民国三十八年版的《桂林市年鉴》载:剩余房屋471间)。

从《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记忆》一书里的资料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抗战胜利后1945年的正阳门前,瓦砾遍地,被毁房屋上的木头横陈,房屋的墙壁坍塌,西门桥、中山北路、解放东路的房子几乎都没有屋顶,只剩下一面墙。以此推测,正阳东西巷一带会好到哪里?网友“訾洲柚子林”评论说:“听上一辈的说,躲日本人回来后,桂林是一片焦土,所以我们小时候有好多竹泥巴房,好一点的就是木板房。所以对现在的旧房改造一点不心痛,现在最要紧的是要克服所谓‘桂林阔子’的心态,不要盲目自大,要知道‘桂林阔子’已经不阔了。”这种说法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

从6月初东西巷的拆迁开始,记者就常常在拆迁的周围观察,发现目前已经拆了的楼房、屋宇中最常见的有三样东西:红砖、水泥和瓷砖的混合体、外露朝天的钢筋,这些应该不是民国时桂林古民居的建筑材料吧?也是说,目前拆迁的基本都是破旧的搭建房子,根本就不是什么文物和古建筑。也不难想象,这些房子大多都是在抗战后和新中国成立后搭建起来的。姚古说,从目前遗留下来的老房子的情况看,从正阳门东巷口进入,靠北边挨着城墙的一些老建筑还有一些清末民初的痕迹,而其对面靠南这一大片基本上是工厂作坊,烧酒的,并不是什么文物古迹。据记者统计,目前东巷保留的古建筑至少有15处,并没有涉及拆掉什么文物之类的。

为什么东巷改造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一个正常的东西巷修缮改造整治,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来看看东西巷在桂林历史上所处的位置和其持续产生的影响就不难理解了。据桂林的老文博专家张益桂介绍,今天的桂林市区有史以来就始于独秀峰下。从唐武德年间李靖在独秀峰前筑城建署,首创桂林城池。此后,宋元以来,桂林的城池建设始终是在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根据史料推断,从桂林市有城市建设工程以来,独秀峰下一直是桂林的政治中心。从文献资料来看,从洪武五年(1372年),靖江王府修建成,东西巷所处的位置一直是靖江王的宗庙与社稷坛所在,专门用以供奉天地先祖。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林哲博士在其专著《桂林靖江王府》对桂林靖江王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论证分析,现存的王城城墙为王府宫城城墙,其外围还有一圈萧墙包围着王府地界,萧墙以内,外人是进不去的,萧墙的范围差不多到解放东路了,没有什么东西巷。靖江王城先后经历了14代靖江王,明朝覆没,后来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清顺治九年(1652),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清定南王孔有德将有250多年的靖江王城,烧得只剩下残基。在经历了此番变迁以后,这里才有老百姓在城墙边上开始居住。也就是说,东巷的形成跟王城的建造整整差了一个朝代。

由于靖江王城本身是明朝的王府,又位于城市的中心,这里自然成为了百姓眼中的“宝地”,人人都想在此沾沾王府的福气。加上明清时期主要交通工具是水路航运,正阳东西巷又位于漓江之滨,巷子作为中轴,成为了人们往来的重要位置,一度聚集了大批商贾。他们南来北往,挑担买卖,给巷子带来了人气和财气。王府被毁五年后,顺治十四年(1657)清政府将这座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从这里走出了4位状元、585位进士、1685位举人,堪称读书人的福地。这也标志着王城本身性质的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政治中心”转变为“文教中心”,使其在城市功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方面的变化一直被延续到了今天。

然而,近代以来,正阳东西巷真正有名人走出,史上可考的只能追溯到“兄弟翰林”龙朝言、龙朝翊的父亲龙寅绶为龙家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于光绪三年(1877)带着他年幼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已十七岁的长孙龙泽厚,举家搬迁到桂林东巷定居。其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开始发迹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到解放前后,这不到八十年的兴衰变迁。

一千多年来,从独秀峰下开始,是桂林这座城市政治、历史、文化的发源处,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人们生命最深处的记忆。而位于王城脚下的东西巷对普通的桂林市民来说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太沉重了。因此,它改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市民关注,引起争议也是正常的。

其次,桂林是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广西唯一的一座。按照当时申报的硬性规定:“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就像邓云波说的,虽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古街区”命名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桂林的东巷街区难以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古街区”,但是这是桂林城区目前仅存的、房屋年龄最长的成片街区,完全称得上是“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因为古巷资源的稀缺和所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引起广泛关注不难理解。网友“lemantao”在网上发帖说“东西巷拆迁受摄影等爱好者热捧正是反映了古巷资源的存量匮乏”,并不是没有道理的。“Lemantao”说:“拆迁修缮改造毋庸置疑。但要看怎么修缮?怎么改造?什么都有历史,但要看价值。”

再次,就是因为拆迁及相关补偿等产生的问题而引起的争议。不可回避的是,在今天中国的任何地方,因为拆迁而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即便是一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仍然会有众多的争议存在。特别是在如此敏感的地段,那就更不可避免了。

还有,就是在桂林人的心目中,从繁华嘈杂的十字街、正阳路稍往前走一点,一下子就看到了古巷、老房子,时光好像一下子都慢了下来。去兰井咖啡或东巷二十号静坐还是发呆,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幽静一直在被阐释和不断演绎,同时也在昭示东巷是“巷”而不是“街”。经过改造后,这种“闹中取静”的栖息地是否会消失?改造后是否商业味会变得很浓?文化的味儿是否会被冲淡?

所有的这些问题和矛盾聚集在一起,产生各种争议或者误解,应该说都是正常的。因此东西巷的改造“亚历山大”。东西巷的改造和修缮能不能经得起市民的考验,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或许只有相关部门对东西巷真正科学合理的改造才是对市民质疑声的最好回答。

改造要分清主次,凸显王城本身价值”

——对话桂林民间人士姚古

    为了弄清楚关于正阳东西巷在改造中诸多的历史问题,及存在的争议,记者采访了对桂林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同时在民间有广泛影响力的“板路大王”、年过七旬的姚古先生。

“据悉,作为目前广西在建的最大城市古巷改造,这的确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这些古建筑你全拆了吧,可能不妥,有人会怀念,引起各种争议;不拆么?其实现状却是破旧残损得厉害了。而保留下来的这些东西,该怎么修缮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但我认为,对东西巷来说,保护性修缮就是最好的保护。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就会变成一条垃圾街。”姚古说,目前对于文物古迹方面的争议主要是人们混淆了两个概念,因为文物上的价值和文化上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文物价值主要是从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去判断,而文化价值则是非常泛化的。东西巷应该说两方面的价值都有,而对更多的人而言,知道文物价值的少,对文化方面价值认同的多一些。因为这个原因,东西巷的修缮改造所引起的巨大争议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它有不可言说、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这是有历史渊源的,而且融入了桂林人生命记忆的东西,从心里割舍不下。

 那么东西巷要恢复成什么样的呢?“不要就事论事,要从桂林市的大局进行统筹着眼,将王城与东巷改造的关系协调好。新起的房子不能紧挨着城墙,跟城墙要有一定距离,人应该能到城墙下散步。同时,城墙边新起的房子不能高于城墙,人如果站在城墙上可以向远处眺望,这样才能突出王城的价值,王城的本身价值是高于东巷的,因为王城才真正是桂林的地标。这样的话既可以修复东巷,更要让王城及城墙的价值得到凸显,才有主次感,不能本末倒置,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姚古说。

看了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地段保护修缮整治项目的宣传册上的效果图后,姚古指出,正阳门前有一牌坊,为什么到了东华门前就没有了?建筑讲究对称,有头有尾,这里的设计是不是有些需要补充?同时既然要恢复东西巷,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水的文章?桂林民间有一句俚语讲桂林是“三川六漏四池九井十三桥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因此,在保留仁寿古井的基础上,做好暗的下水处理,在城墙下引入溪流,在街区恢复桂林已经消失的春涛池等,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街区的活力。姚古说,东西巷的开发要突出其文化价值,宣传历史人物,在故居门口可以立碑置牌,运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东巷起了房子后,每家每户都有对联,请书法家来写可以。但内容尽可能地用古时候人写的,经得起时间考验。

姚古说,通过对正阳东西巷的开发,让以后来桂林参观的人,不仅感觉到桂林是“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且感到桂林的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让历史形象化,是提升桂林旅游文化水准的一次良好契机,是地方城建与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的一个契合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把人们对于桂林历史文化的那些记忆恢复起来。也就是说,一定程度是从传统上对桂林已经失落了的记忆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